寒冬腊月,我省最大的湖泊洪湖也进入“休眠期”。7日,这里天色阴沉,飞鸟潜迹,波澜不兴。浩瀚的水面上,只见纵横交错的围竿矗立,“竿连竿”景象似乎重新回到了10年前。
2005年以前,53万亩洪湖水面有37.7万亩被围网占据,生态恶化到了不可承受之重。2005年,省委、省政府痛下决心,投入7000万元启动拆围行动。到2007年初,洪湖拆围基本完成,共拆除30余万亩围网。“大拆围”让洪湖劫后重生,水质迅速好转火狐电竞最新。
好景不长。围网养殖从2008年开始卷土重来,至2013年7月达到16万亩,除去首次拆围政策性安置5.07万亩外,非法围网反弹超过10万亩。靠洪湖湿地管理局单方面力量已难以遏制围网死灰复燃之势,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,荆州市政府组织力量,实施第二次拆围大行动,拆除围网4.5万亩。但由于种种原因,目前洪湖还有11万余亩围网未拆除。
2012年10月1日生效的《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》第四十条第二款明确规定: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、围栏养殖;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围网、围栏的,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。
非法围网年年反弹年年拆,侵蚀着2005年大拆围成果。洪湖拆围,长期上演着“与小偷过招”的对手戏,陷入困局。围网养殖屡禁不止,原因何在?
王贵才,63岁,洪湖新堤捕捞队长。1963年,他随爷爷从老家河南商丘迁移至此。以船为家,以湖为生,王贵才育有二子一女,均已成家立业。子女延续父辈的职业,当初的一条“家船”,变成了四条“家船”。
据统计,像王贵才这样从外省迁移来的“全职渔民”,由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到10户,已经发展到1500多户。
洪湖岸边还分布着十多个渔场,约3000户本地渔民。他们岸上有房,但无田地,无鱼池,一年大半时间在水上作业,向湖里要“生计”。
还有洪湖岸上村民,他们有房,有田或有鱼池,但也不时在湖里捕捞,或是占据、经营水面,半农半渔。
数万人向洪湖伸手,远远超过了洪湖的生态承载能力。非法围网养殖,非法捕捞,长期禁而不止。大鱼捕不到捕小鱼,继而采取电鱼火狐电竞、布阵等掠夺性、灭绝性捕捞方式。
在洪湖东边的一条渔船上,新堤办事处南河村杨姓“鱼贩子”正在收购湖鱼,他指着鱼筐里全是巴掌大的鲫鱼,沉重地向记者诉说道:“洪湖基本没有野生鱼可捕了,再不治不行了。”
每户渔民20亩政策性安置养殖水面,就是以围竿与公共水域隔开为界,四围之内是渔民自己的,外面则是公共水域。这样的简单划界方式注定带来管理麻烦。
首次拆围行动不久,少数人便带头抢占湖面。有的出让自己的湖面后,又在非安置区抢占。看到没受罚,大家纷纷效仿。在洪湖西北角的张坊渔场,一些水面四处全是围网和竹竿,以致“行船无水路,捕捞无水面”。
“渔民要生存,要生计。围网捕鱼,不管不行,管又有难度,实在是两难。”洪湖湿地管理局渔政科长付光华说。
当地渔民在非法围网水面投入鱼苗,到四五月份执法船来执法时,鱼苗已经进入生长期。虽然按照湿地湖泊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可以立即拆除,但渔业法第13条规定,“在争议解决以前,任何一方不得破坏养殖生产”,也就是说,即使执法人员发现有违法现象,也不能轻易采取强制措施。
执法人员主要是鼓励、规劝渔民自行拆除围网,不得已才拔除。同时,有些渔民跟执法人员打游击,拆除的围网不几日就恢复如初,今天拆、明天建的情况循环往复发生。
体制问题,也带来执法困难。“强化湿地保护区管理,应采取先进的管委会方式,而不是现在的部门管理。如果沿岸12个乡镇、100个村、场能纳入管委会管理,那洪湖湿地的执法管理问题就好办多了。”洪湖湿地管理局局长冯锦刚说。
记者了解到,管委会管理方式在我省其他一些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采用,确有其优势和效率,从体制上强化了生态保护力度。
扬汤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有关专家认为,根治洪湖非法围网养殖、非法捕捞的治本之策,还在于渔民上岸,生态移民。
渔民围网、过度捕捞的生产方式,危及生态;渔民以船为家、船头取水船尾如厕的生活方式,也严重污染水体。
让洪湖专业渔民上岸,既是生态工程,也是民生工程。这些以船为家的渔民,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,居住条件差,有病就医难,子女就学难,成为边缘弱势群体。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荆州新闻网、荆州广播电视台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荆州新闻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